目前国内疫情平稳,但秋冬季即将来临,新冠病毒的反扑就在眼前。传染病专家曾光、陈唯军都认为,这会是艰难的一仗。疫苗带来了希望。
“开车回家的路上突然有点晕,有种醉驾的感觉”,9月2日,文史学者、时评人十年砍柴这样描述他接种新冠疫苗后的感受。中国已有2万多志愿者接种了新冠疫苗,十年砍柴是其中之一。
两天后,国产新冠疫苗第一次公开亮相。
9月4日-9日于北京举办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的两款灭活疫苗同时展出。
从全球范围看,新冠确诊患者已接近2700万,并且仍在不断新增,疫苗的亮相,意味着希望渐行渐近。
“我们现在是两军交战进入了新的回合。第一回合中国疫情清零,打得不错,大多数国家比较困难。现在有了疫苗,我们要打第二回合,在病毒的凶恶面貌充分暴露之前,我们还有调整的机会。”
9月2日晚,和十年砍柴同时参加八点健闻发起的“健闻连线”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如此评价当下的疫情防控形势。
同时参加连线的华大基因传染病首席科学家陈唯军,和曾光观点相近,也认为“我们并不清楚它(新冠病毒)会以何种姿态进行反攻”,而疫苗是应对反扑的武器,他透露中国的新冠疫苗最快可能会在今年12月获批上市,产能方面,他认为“5-6亿剂不成问题”。
进入8月以来,新冠疫苗的热度持续上升。俄罗斯企图后来居上,在未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宣布全球首款新冠疫苗的注册,那是不是会安全和有效呢?同时,全球多款疫苗进入三期临床,应该很快就能有比较可靠的结果。但与此同时,香港传出二次感染病例,未来疫苗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关注的核心还是:疫苗能不能帮助人类防住新冠病毒?
疫苗接种或有轻微反应
但不应过分夸大
“我愿意去做小白鼠,最大一个原因还是对我们国家的疫苗制备技术有信心,我想像国药这么大的国企,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公开招募志愿者的。其次,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我觉得打完疫苗以后,至少心理压力会小一点。”
十年砍柴分享了自己作为志愿者接种新冠疫苗的经历。今年7月,他受到一位朋友的邀约,成为了国药集团的志愿者,于7月22日和8月24日两天,分别接种了由国药集团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
在所有不同的疫苗技术路线中,灭活疫苗是技术最成熟,安全性最高的一种。8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微显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紧急使用,入组接种人数超过2万人。
疫苗还未获批上市,为什么能够进行大范围接种?华大基因传染病首席科学家陈唯军解释说,中国的《疫苗管理法》规定,任何一款疫苗,在完成二期临床试验后,允许对高危人群进行紧急接种。
“包括冲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维持城市基本运转的工作人员,出国务工及外事人员,他们接触病毒的风险最大。另外就是老人,因为这次新冠显示对老年人的危害比较大。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就意味着基本的安全性是得到保证的,这点大家可以放心。”
而对于大家最为关心的接种体验,十年砍柴在节目中表示,稍有不适,并无大碍。
“第一针我没啥感觉,就是有点恶心,在接种的会议室里坐了半小时。打第二针的时候反应大一点,在我开车回家的路上突然有点晕,有种醉驾的感觉,我就特意找了个地方把车停了,眯了会儿,才感觉好一点。”
对此,有收看直播的网友表示,自己也接种了国药集团的疫苗,在一周后出现了心脏不适的症状,有些担心,向两位专家咨询。陈唯军表示,从科学角度看,今天的技术和工艺,疫苗能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极低,很多时候或许还有心理感觉因素。曾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一般不良反应和极端不良反应。
“我觉得不要夸大一般的不良反应,比如针眼疼,一般人都有,除了皮厚的人,出现小红肿啊,低热啊,影响睡眠啊……另外一方面,我知道的,我们业内有很多专家自己都接种了,有的还是在一期临床试验的时候就接种了,这说明大家对疫苗的安全性还是有信心的。”
中国不争速度第一
有效才是关键指标
既然已经有2万多人接种了,新冠疫苗什么时候能够全面铺开?这是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陈唯军表示,目前国内的疫苗研发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快的已经进入了上市前最后的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这个阶段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对于像“十年砍柴”这样的三期临床试验志愿者,疫苗研发企业需要对他们的抗体进行检测,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分析接种人群和对照人群的差别,最终给出疫苗有效性的综合评价。
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遵循这套原则。
8月1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高调宣布,俄罗斯成功注册世界上首款新冠疫苗,完成了对中美两国的弯道超车。但据了解,俄罗斯的这款疫苗仅仅通过了二期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只是应急之举。陈唯军表示,人类没有必要彼此要争谁第一,安全有效才是第一位的事情,毕竟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
“从应急防控的角度来说,有些国家在二期完成后就宣称上市是可以的,但是效果怎么样,是否在阻断流行病的传染率上有作用,还是要看三期数据。我们不必在意谁最早,不去争谁第一,只有科学地保护好大家,才是第一。”
曾光也表示,俄罗斯的做法是一次押宝,更多的是政治考量,但不管怎么样,真诚希望俄罗斯的疫苗能够管用。
“因为如果俄罗斯出问题,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疫苗。但他们这个做法,中国是不会效仿的,你做你的吧,我们祝你好运。同样的,我希望美国也早日成功,谁先谁后没有关系,病毒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陈唯军透露,按照目前公开的进度来看,中国的新冠疫苗最快可能会在今年12月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一共要打两次,之前有人说加起来要1000多块钱,我相信用不了,肯定会比这个便宜很多。产量上,光是国药集团的产能就有3亿剂,再联合我们其它公司,我觉得5-6亿剂不成问题,国内应该能够满足供应,首先对需要接种的高危人群打了以后,它自然会形成免疫屏障,然后再逐步接种到一般人群。”
二次感染者不足10人
疫苗仍是最有效武器
另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是,香港的二次感染病例。
对于疫苗来说,它的原理就是效仿感染者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激活人体的免疫机制。而如果一个新冠患者能够被二次感染,是否意味着抗体本身就是无效的?
陈唯军对疫苗的保护性效果给出了积极的意见。他表示,疫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公共卫生工具,我们评价疫苗首先要从公共卫生角度,从流行病学大数据角度来看这个疫苗的效果。今天全球有2000万例以上的的病例了,报道的二次感染数量有限几例,从这个几率上看,应该说感染后还是有保护作用的。另外,实际上香港报道的二次感染病例,反复强调了其感染前抗体已经检测不到,且二次感染是轻症。单从这个信息看,从好的方面想,不是抗体没作用,正是可能因为抗体效价低了(检测不到了),才有可能二次感染,所以这可能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疫苗的有效性。
曾光则认为,二次感染现象在欧洲、美国都有存在,但加起来不到10个。相比于全球2500多万例的总数来说,比例极小,套用一句老话就是“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会有”。
“生物医学里,有这种大数法则。对于任何生物种类来说,只要数目足够大,例外就会出现。最典型的就是人类的连体婴儿,它本质上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曾光表示,他们也在观察这些二次感染患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他们更关心这些病人身上的病毒是否变异,致病性和传播性是否更强,但结论并不支持以上的判断。所以,他请大家放心,这些极端个例并不会影响疫苗的研发进展,也不会改变疫情的防控策略,更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反攻即将来临
别想着能一棍子打死它
尽管眼下国内的疫情还算平稳,但秋冬季即将来临,新冠病毒的反扑就在眼前。曾光提醒大家,这会是艰难的一仗。
“有这么一个规律,防控越好,易感者比例越高,比如在我们国家,易感者比例最低的也是95%以上,是武汉市。这是成绩,也是风险,因为易感者多,就像干柴,来点烈火,引入病例,就有燃烧起来的可能。”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是,根据世卫组织的预测,今年的流感病毒较之往年有很大变化,需要用到新的疫苗组份,这对于原本流感接种率就偏低的中国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秋冬季节高发的肺炎链球菌感染,高危人群就更危险了。
“新冠、流感、肺炎链球菌,这三种病共同的特点,都攻击老年人,病死率高。流感和肺炎链球菌的主要攻击对象还包括儿童。但是好消息是,另外两种病,我们都有现成的疫苗。我建议高危人群一定要接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青少年儿童,还有孕妇、医务人员,这些都是世界卫生组织点出的流感高危人群。”
陈唯军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从去年冬季到今年夏季,新冠病毒的出现连半个流行周期都不到,我们并不清楚它会以何种姿态进行反攻,所以谨慎一些,稳扎稳打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不要指望一棍子就打死它。对于任何一种新病毒,我们都应该打打停停,逐步掌握它的情况,最后再歼灭它。就像天花一样,人类和病毒的斗争过程,就是不断吸取教训,见招拆招的过程,这个周期有多长,谁也说不准。”
“胜算还是很大的,但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因为你我他都是易感者。”曾光补充道。
连线中,曾光也对群体免疫表达了看法。“欧美学者提的群体免疫,你知道为什么荒谬么?因为提出者太年轻了,欧美传染病的预防接种比我们早10多年,疫苗比我们多,他们国家像我这样年龄的科学家,都没见过麻疹流行起来是什么样,但我知道啊,1959年中国900万人患病啊。那时候没有疫苗,就是群体免疫,成功了吗?天花流行了1000多年,群体免疫成功了吗?为什么之前都成功不了,到新冠就能成功呢?有些年轻学者就靠理论想法,数据模型计算,其中也包括拍脑袋。他要是岁数大点,经历过那些事,可能就不那么想了”。
转自:新浪医药